top of page
  • Writer's pictureMellow小編

【棘輪效應】點解儲極都儲唔到錢? | 真係可以賺多洗多、賺少就洗少?

相信「由儉入奢易,由奢入儉難」大家都聽説過,但你們可知道確實有一個類似的經濟理論。大家表面上空談支出水平可跟隨收入水平調整,但實際上是否真的這樣?

不想成為月光族、想擁有精明的消費習慣,馬上了解甚麼是棘輪效應,而且怎樣可以避免過度消費!

圖片來源:Showbiz Cheat Sheet


甚麼是棘輪效應?

由經濟學家杜森貝(James Duesenberry)提出的棘輪效應(Ratchet effect)是指當人的消費習慣形成後,是傾向於不可逆性的,亦即是易於向上調整,而難於向下調整。這種習性之所以叫「棘輪效應」因為它就和棘輪一樣,只能單一方向轉動,無法走回頭。

這便説明了消費水平並不是直接與收入水平掛勾,而是取決於自己過去的高峰收入。

消費可逆嗎?

圖片來源:v.ivash

古典經濟學中的凱恩斯理論(Keynesian Theory)主張消費是可逆的,哪麼在現實生活中消費習慣真的可隨時調整嗎?

就消費可逆的主張,杜森貝的見解是消費水平與收入水平掛勾的可行性很低,尤其是對於短期內的消費,更加不可能,因其棘輪效應會更大,要迅速調低消費意欲簡直是難上加難。

如果消費是可逆的,那只是紙上談兵,把一切想得過於理想和理性。我們做的個人消費決定往往都存在著不理性,並取決於最近的消費習慣。而消費習慣亦會受不同的因素影響,如生理及社會需要、個人經歷和收入最高時期的消費標準等等。

正如古人司馬光的名言:「由儉入奢易,由奢入儉難」,正正就是棘輪效應主張的。

日常生活例子

先給大家一個最簡單的例子。

A先生本身靠微薄的收入過著儉樸的生活,晚餐僅僅一碟青菜加一個簡單的餸就足夠。自從升職加薪後,生活變得更充裕,每頓飯變得豐盛。他突然被降職甚至乎被革職,消費決策能隨收入水平馬上改變嗎?雖然收入無法維持之前多姿多彩的生活,可是A先生實際上並不會願意重會舊時儉樸的生活。

再給大家一個例子吧!

B小姐習慣了每次下班回家都坐巴士坐到山下再轉車回山上的公寓。為了省時和省力,她便選擇了坐的士。從此,在山下坐的士回家就成了她的日常。就算的士不斷加價,而且她還有小巴這一個選擇,她依然會坐的士。

除了個人消費模式能反映棘輪效應,還能在勞動市場和不同行業中體現到。首先是薪金和工錢。多數的

僱員並不能接受減薪,說不定亦不滿意加薪的幅度。例如今年的加幅並不如上年的高,員工可能會因此而不滿就算薪水已經有增長。

為吸納和保留消費者,各行各業都加入一些相關的會員制度或獎勵計劃。譬如在航空業中的飛行常客計劃(Frequent flyer program),棘輪效應顯易而見。當常客計劃的顧客習慣享用了比普通顧客較優越的服務,他們就不會願意為了省錢而放棄現有的地位。

棘輪效應亦可運用在營銷策略上。尤其是免費增值商業模式(Freemium business model)的產品或服務,如俱樂部會員和音樂串流平台,提供一個月或短期的免費使用,使他們對產品或服務產生依賴,並不願意放棄這些功能。這有助提高他們之後繼續訂閱付費功能的可能性。

怎麼辦呢?

棘輪效應是人的本性。人是有慾望的,不斷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。既然不能徹底消除,那就要做到適可而止。

哪怎樣才能做到呢?

自律

與其靠其他人或東西的幫助,最有效的始終是自己。要無時無刻都本著一個好的心態,有著不能亂花錢的自覺性,那麼便不會過份放縱地消費。

三思而後行

很多決定都要多多思考以後再行動。購物亦不例外!每一次付款前都需「三思」,思考有沒有這個必要。經過慎重的考慮便能大大減低揮霍成性的可能性。

理財規劃

精明、定期的理財規劃必不可少。每個月都制定消費上限、儲蓄目標等等好讓自己有清晰的目標。只要好好跟著規劃進行,應可避免超支的情況。

bottom of page